資料讀取中...

百日咳疫苗

2021/02/24

疾病概述


      百日咳是一個古老的疾病,在還沒有疫苗的年代很盛行,現在縱使疫苗已經普及,偶而還是會聽到這個疾病。成人如果感染到百日咳,大部份的症狀都很輕微,咳嗽持續超過兩週以上,可能伴隨鼻炎、打噴嚏、輕微發燒等類似感冒的症狀,因此多數都當作一般感冒、氣管發炎治療,除非症狀明顯,病程拖很久都不會好,才會懷疑是百日咳。所以有些可能是沒有診斷出來,但是實際病例數並沒有那麼少。成人則很少出現併發症;嬰幼兒感染後症狀通常較為嚴重,特別是
6個月以下的嬰兒更是重症高危險群,可能引起肺炎、抽搐、腦病變、腦出血、死亡
 
      根據疾管署所公布的資料,2007年至2017年全台十年間共發生591例百日咳確定病例,不滿1歲、未達接種疫苗年齡之新生兒多達270例(45.6%),其次為10至14歲之孩童100例(16.9%)。超過一半是小於1歲的嬰兒,大部分嚴重個案都不到2個月大。主要原因大概可以歸咎於

1. 2個月以下的新生兒還來不及施打疫苗,處於沒有抗體保護的空窗期。
2. 成人帶菌機率高、不易被發現。


 

傳染途徑

      主要是由飛沫傳染傳染力高,病菌通常是由父母或家庭成員帶回家散播給年齡較小的小孩。黏膜早期陣發性咳嗽未出現之前即具有高度傳染性,之後傳染力逐漸降低。



臨床症狀

最明顯的特徵為病患的咳嗽聲。
主要的症狀包括:
1.黏膜期:傳染力強,持續約1-2週,症狀不明顯,只有鼻炎、打噴嚏、輕微發燒、輕微咳嗽等
類似感冒的症狀
2.陣發期:症狀變成
陣發性咳嗽,且持續1-2個月或更長
3.恢復期:持續數週至數月,發作逐漸減少且較輕微,可能繼續咳嗽2-3週後自行痊癒。 
 
      感染百日咳的寶寶,因症狀與感冒相似,容易被忽略,多是有陣發性的劇烈咳嗽而受到注意,有時會咳到臉發黑,1個月大的寶寶甚至因此停止呼吸。兒童則容易出現典型的陣發性咳嗽和吸入性哮聲(WGHOOPING COUGH)。

 

治療

      發病早期(潛伏期或黏膜期)即給予抗生素,可減輕症狀,但若已進入陣發期,則無法減輕症狀,但可有效縮短可傳染期。

 

預防

      預防感染百日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接種疫苗,台灣新生兒目前是出生後2、4、6、18個月會接種「五合一疫苗」可預防白喉、破傷風、百日咳、B型嗜血桿菌及小兒麻痺,5歲時再接種一劑「四合一疫苗」。
接種過百日咳疫苗並不代表永久免疫!根據研究顯示,百日咳抗體的保護力有效期,約僅5至10年左右。因此目前疫苗追加施打建議:
 

11至18歲青少年:應接種一劑百日咳疫苗,以增加身體的保護力,尤其家中有嬰兒或孕婦者更該積極接種疫苗。目前新版的兒童健康手冊也將「減量白喉、破傷風、百日咳三合一疫苗」列入11歲以上建議施打的自費疫苗。

成人:應該每10年施打一次疫苗。

孕婦:在懷孕28-36周時接種一劑「減量白喉、破傷風、百日咳三合一疫苗」,不但可幫助媽媽預防百日咳感染,還能藉由胎盤將百日咳抗體送到胎兒體內,使寶寶一出生就受到保護(孕產婦每一胎都建議施打百日咳疫苗)。若懷孕時未接種,則應於生產後立即接種。

新生兒家人、照顧者:保護自己外,也間接保護新生兒。